|
Brachymystax lenok;lenok 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的唯一种(见图),因鳞细小而得名。又名山细鳞鱼,江细鳞鱼。体大,一般重0.5~1.5千克,最大可重达8千克,体长,侧扁。吻钝,口横裂,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末端达眼中央下方或稍前。眼较大侧线明显。犁骨柄上无齿,犁骨头上的齿纹与腭骨齿相接触。成鱼有 2行舌牙。栖息于山溪的山细鳞鲑个体小,体长在350毫米以下。背部绿褐;体侧具黑色;腹部白;背鳍、臀鳍、脂鳍具黑点,外缘黑色;胸鳍、腹鳍桔红色有黑斑。生活在江里的个体大;背部黑绿,体侧黄褐具黑斑点;腹部黑;背鳍前角黑;胸鳍、腹鳍绿褐;尾鳍具细长黑点,边色黑。生殖季节成鱼色暗,背鳍前部鳍条变黑,体侧出现隐约红色斑。在不同年龄大小和不同栖息环境中,其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老龄鱼较幼龄鱼的体色为深。分布区西到苏联鄂毕河,东到科雷马河以及流入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的河流,南到中国潮白河及渭河的上游,中国多分布于黑龙江水系、图们江、鸭绿江、太子河及额尔齐斯河等。
栖息于水温较低的山溪中,每年初春江河快近解冻期,由中游溯向上游,索饵和产卵,8月以后返回大江或河川中。冬季在深水处越冬。贪食,肉食性,通常以水中昆虫和落入水面的昆虫及甲壳类、小鱼、鱼卵为食。摄取食物的种类,随栖息环境和季节有所不同。
3~5冬龄鱼体长约420毫米性成熟。产卵期在4月中旬到6月。产卵场位于深河下端的急流处,水色澄清,砂砾卵石底质,水温4~12℃。 成熟的雄鱼精巢为淡红色,成熟的雌体卵巢为淡黄色,卵为沉性,卵径为3~4毫米,怀卵量1500~7000粒,受精卵孵化为仔鱼的时间,随水温高低而变化,在水温5~9℃时孵化期约26天。亲鱼产卵后大量死亡。仔鱼喜潜伏在砂砾空隙间,不常游动。
补充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俗称:山细鳞鱼、江细鳞鱼(东北),闾鱼、闾花鱼、金板鱼、花鱼(陕西),梅花鱼(甘肃),小红鱼(新疆)。英文名:Lenok。
因鳞细小而得名。体长,侧扁,头稍尖,吻钝。口小,横裂,亚下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伸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齿。眼大,鳞细小,脂鳍小。幽门盲囊63-91个,背部黑褐色,体侧红褐色,分布着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幼鱼有数条垂直暗纹。腹部银白色。体色因栖息水域不同而异。终年栖息于山涧溪流里的群体,体背部呈绿褐色,体侧较黑,腹部白,背鳍、臀鳍、脂鳍有黑点,外缘黑色;胸鳍、腹鳍桔红色有黑斑。个体较小,体长在350毫米以下,渔民称其为“山细鳞”。冬季洄游到大江越冬的细鳞鱼,个体大,背部黑绿,体侧黄褐,有黑斑点,腹部黑;背鳍前角黑;胸鳍、腹鳍绿褐;尾鳍有细长黑点,边色黑;较前者鲜艳,俗称“江细鳞”。生殖季节成鱼色暗,背鳍前部鳍条变黑,体侧出现隐约红色斑。在不同年龄大小和不同栖息环境中,其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老龄鱼较幼龄鱼体色深。
细鳞鲑为冷水性鱼类,多栖息于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流水中,冬季在支流的深汀或大江中越冬,幼鱼钻入石缝或乱石堆里越冬。初春,江河解冻时,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进行产卵洄游。秋季结冰前(8月以后)则从上游溪流顺水向大江或河川迁移。性成熟时间为3-5冬龄,体长约420毫米左右。产卵为4月中旬至6月,水温为4-12℃,产卵在水质清澈、水流较缓的砂砾底质的江段或哨口的下端。亲鱼繁殖后大量死亡,尤其以雄鱼为多。仔鱼喜欢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通常以小鱼、水生昆虫、岸边生活的小动物以及植物为食。极贪食,其胃内食物可占本身体重的10%左右,更能捕食为自身身体长二分之一大小的鱼类。每天食欲最旺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产卵后的食欲特别旺盛。
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至辽河的支流浑河上游,河北及内蒙古潮白河与滦河上游,黄河的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长江的汉水北侧支流湑子河、子午河的上游。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朝鲜、蒙古部分地区的河流中。
在黑龙江流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肉肥美,含脂量高(3.8-7.7%),体大,一般重1公斤,最大个体可达8公斤。此外,卵也相当名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