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常见的三种黑鱼
有关典故黑鱼也叫孝鱼,这是因为鱼妈妈每次生鱼宝宝的时候,都会失明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鱼妈妈不能觅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母子天性,也许鱼宝宝们一生下来就知道鱼妈妈是为了它们才看不见,如果没有东西吃会饿死的,所以鱼宝宝自己争相游进鱼妈妈的嘴里,直到鱼妈妈复明的时候,她的孩子已经所剩无几了。传说,鱼妈妈会绕着他们住的地方一圈一圈地游,似乎是在祭奠。所以后来人们叫黑鱼为孝鱼。从前一般人都不吃黑鱼。捉到都会放回去。黑鱼两大特点:一是十分凶猛,攻击力强;二是爱子如命,对其卵与幼鱼十分爱护,用一切力量加以保护。其实,都是生物繁衍成长的自然现象。
所以钓黑鱼特别容易:幼鱼成群游动时,雄雌亲鱼一后一前,同时加以保护。有来犯者必决死战。而且,乌鳢保护鱼卵与幼鱼,常是雄鱼先上阵,若失败(例如被钓鱼人钓走),过了片刻雌鱼又挺身而出,继续保护鱼卵或幼鱼,真可以说是前仆后继,壮烈之至。
----------------------------------言归正传----------------------------------
先看看第一张图片,主要是对比一下乌鳢和斑鳢的体型差异。头部和身体的差异比较大;还有颜色,但是颜色因鱼体生活环境不同而会有深浅,所以这个差异不太明显!
总结一下:乌鳢体型较大且长,全国大部都有分布!
斑鳢体型较小且短胖,斑鳢和月鳢都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河湖泊!
1、外形差异
---------------下面内容比较繁琐,有兴趣可以看看,也可以去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查找资料---------------
乌鳢(学名:Channa argus),属鳢科鳢属。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南方北方都有)。
乌鳢有雄性大于雌性的现象,一般成年乌鳢的体长约在40至70厘米之间,不过有些大型乌鳢的体长长达80厘米以上,目前为止发现最大的乌鳢有接近1.5米之长(也有人说是1.2米),重达15磅(7公斤左右),据说是在俄罗斯被发现的。
2、乌鳢特征
乌鳢的口部延伸至眼部后方,长长的背鳍大约有49至50个鳍刺,而臀鳍则有31至32个鳍刺。乌鳢的体色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一般大多为棕色,不过有少数部位可能为金色或苍白色,乌鳢身体两侧的斑点呈现鞍状排列。
乌鳢是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它们有鳃,也有辅助呼吸器官,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在旱灾时躲在泥中度过。
乌鳢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乌鳢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乌鳢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斑鳢(学名:Channa maculata)为鳢科鳢属。在中国,分布于南方各江河等,生活习性为底栖。其常见于沿岸水草多和淤泥底质的浅水区。
3、漂亮的小斑鳢
斑鳢与乌鳢同属不同种,形态、习性均极相似。其形态差异为:乌鳢的背鳍鳍条为47-50,背鳍起点在腹鳍前上方;臀鳍鳍条为31-36,侧线鳞为60-69,尾鳍无弧形横斑;而斑鳢的背鳍鳍条为39-45,背鳍起点均在腹鳍基上方,臀鳍鳍条为26-29,侧线鳞为50-56,尾鳍有2-3条弧形横斑。
乌鳢和斑鳢都分布广,但斑鳢仅分布于长江以南,它与乌鳢一样,生活力强,生长速度较快,出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烂变质。
斑鳢属底栖鱼类,栖息于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池塘、沟渠、小溪中。斑鳢常潜伏在浅水水草多的水底,仅摇动其胸鳍以维持其身体平衡。斑鳢性喜阴暗,昼伏夜出,主要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斑鳢对水质,温度和其他外界的适应性特别强,能在许多其他鱼类不能活动,不能生活的环境中生活。斑鳢能借助辅助呼吸器官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在极低溶氧的水体中也能生存,只要体表和鳃部保持一定的湿润,即使没有水体,也能较长时间地生活,或脱水数小时运输都不会死亡。斑鳢的跳能力很强,成鱼能跃出水面1.5米,几厘米的鱼种也能跃出水面30~40百米所以在下雨天或流水刺激下,会跃出水面或逆流上溯而逃跑,也可在湿润的草地上靠摆动身体前进,寻找新的生活水源。
月鳢又叫七星鳢(学名:Channa asiatica)为鳢科鳢属。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水域等,多生活于山涧小溪流中以及也喜在堤岸或田埂边钻洞穴居。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
4、月鳢
月鳢的体型较其他鳢科鱼类小。大部分成年月鳢的体长通常在10到20厘米之间。
各地月鳢的特征都稍有不同,体色一般为白色、绿色或深褐色,偶尔为浅褐色;头部宽而大,头顶较平;口十分大,腹部呈现乳白;尾部侧扁,基部有黑斑。中国的七星鳢周围还有珠色亮点,体侧无侧线,而是有8至10条黑色“ㄑ”型横纹。
月鳢为次级淡水鱼,喜欢生活于河流、池塘、湖泊、排水沟渠、沼泽等水质清澈可见以及水生植物生长繁多的水域中,喜好于底部游动。由于具有上腮器(副呼吸器),也可在混浊受污染以及溶氧量低的水域生活,但较为少见。最近因栖息地消失、农药污染以及被过度捕捞,月鳢数量大幅缩减。
月鳢为夜行性猎食,主要食物为小鱼以及甲壳类(如淡水龙虾)以及水生昆虫的稚虫,虽然体型较小,但性情极为凶猛,掠食性也十分强。 月鳢知道,没想到还有乌鳢和斑鳢的区别。
长见识了,谢谢楼主分享。 兰迪的路亚 发表于 2012-7-24 1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月鳢知道,没想到还有乌鳢和斑鳢的区别。
长见识了,谢谢楼主分享。
我就总结一下!呵呵!客气 不错的文章..顶顶~ 知识贴~~顶一个~ 一 直在找原因为什么我这的黑鱼个体不大 不错的帖子···{:soso_e179:} 我们当地有路到20斤的黑鱼的这个算记录吗? 长知识了 ”月鳢虽然体型较小,性情凶猛,掠食性强“
领教过小家伙的厉害